最近看了一篇很有趣的文章,直接借用了他的標題,
大抵上,可相信作者並不是經濟專長背景,探討的重點也不在如何幫助公司或投資人,更別說提出任何有效提升業績的方案,單純以很「國中生」的直爽程度來探討,到底615億是個多大的金額,並提出幾個基本到不行的疑問,
這兩個問題一出來,可想而知,網友一定不買單,
或者是,直接...
基本上,要對經濟議題提出建言所需的門檻,應該超過作者(以及我)所擁有的專業,但作者都已表明是「白目國中程度的問題」了,如此直白的陳述,正適足以證明這是最底層、最基礎的質疑,抛開束縛的直球決勝負,你拿出產經專業來複雜化不就輸了?
1.為何不能提高售價?
任何讀過經濟學的人都知道供給與需求的關係,作者怎麼可能不知道?
不能提高售價是因為市場沒有這行情,所以只好賠著賣,賣一片,賠一片。
但放棄理論,我想問的是,市場行情是誰決定?在供給需求的擠壓中,競爭對手能在現有的需求量中拿出更低價或超值的服務,而這是你所不能提供,所以賠錢,是這樣吧?
也就是說,賠錢這件事,是你在兩軍廝殺中敗陣的代價。這時拿出大環境差、景氣不好當擋箭牌是很可笑的,重點是,景氣差不是只有你面對的問題,別人的確從中有利可圖,而你沒有。
2.為何不幫iPad做面板?
財報中提到的費用增加,主要是投入新技術產品研發費用,結果反而技術不如人,護航的人卻搬出「蘋果要求很高」,「大尺寸面板現在連中國都能生產,價格難以競爭」,那你研發的是什麼鬼?你投入大筆資金興建的廠房,卻被折舊攤提搞得灰頭土臉,賠錢賣只為了消減折舊,這是你當初擴廠的目的?眼光這麼不精準,生意被對手搶去,卻只能興嘆業界標準太嚴苛?
3.大老闆們,你們憑什麼?
我想這些薪水理所當然不包括股票及紅利,但不重要,我要強調的是,財報上明白地寫了,公司賠錢是因為「產業壟罩在全球經濟低迷的陰霾下」,而不是管理階層的眼光、能力或智慧有問題,因此薪水照領,也不需要有人出面負責。等風聲過了,也許明年賺錢大家就會淡忘。
失敗的企業總喜歡把「海嘯」兩個字掛在嘴邊,他們明白地表示,任何的虧損都不來自經營及決策的錯誤,而是經濟狂瀾的崩塌,他們一點也不需慚愧及反省。換個角度想,蕭條的歹年冬是因為海嘯,那陽光普照的大豐收呢?2007年友達大賺565億時,會不會也只是因為景氣太好,和主管階層的決策及努力根本不該有任何關連,那你們又憑什麼頂著領航員的光環大賺特賺?
今天的面板產業,曾是政府高調扶植的「兩兆雙星」計劃的主角,如今遇到三星,少了一星果然有差,兩兆都快被打進全額交割,你以為政府扶植的資金是哪來?那是我們納稅人沾滿了鹹汗味的胼手肢足;你以為你賠的615億是哪來?是投資散戶提著菜籃跟著殺進殺出的血淚點滴。投資當然沒有包賺,但不表示你的怠忽職守是可以被出資的股東原諒,你口頭道歉怎及直接下台來的實際?千夫所指的全是投資者的貪婪,但公司又如何和詐騙集團做出區隔?
4.這些老頭在搞什麼鬼?
最後這段我最有興趣。我一向對那些寫寫回憶錄,刻劃著大風大浪的企業家傳記很反感,除了滿足自我成就感,在不同時空背景下,根本不足以做為成功刻印的傳承。在每一個決策賭注下,一個人的成就有一半以上來自運氣,好比在賭城賺了大錢,再一逞口舌之快地分享每次下注的心路歷程,有意義嗎?
我們不斷地創造出「草莓族」、「水蜜桃族」等新名詞,來貶低不同世代的行為差異,在掌握社會資源的同時,批判著新世代工作者對工作沒有執著、對抗壓沒有適性,有沒有想過,是誰把社會搞得這麼烏煙瘴氣,失業率這麼高,薪水這麼低,房價這麼高,生活水準這麼低,這個爛攤子卻讓新世代默默地扛起責任。李家同、王蘭之流假關懷之名行標立清高之實,而那些遙想當年的感嘆,更是使勁地壓抑著突變茁壯的嫩芽,也讓每個世代至少花了一半的精力來走出鴻溝,以確保自己老舊的地位,這會不會太自私了?
這篇文章除了好笑之外,也許無法抵擋來自專業論證的挑剔,但我會覺得他提供了另一種未經包裝的反射思考,也許很民粹,也許很狗血,但卻是來自底層最赤裸的憤怒。李董事長只要眷戀著權位,他所虧損的615億,基本上和債留台灣600億的陳由豪,或是掏空力霸700億的王又曾,差別實在不大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