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4月13日 星期一

貧民vs朗讀


2009年奧斯卡最大贏家,是勇奪八項大獎的「貧民百萬富翁」(Slumdog Millionaire),在陸續引發的巨大附和及迴響看來,這也許是繼鐵達尼號後,頒獎當天最眾望所歸且全無意外的名片吧。

從商業電影的角度來觀察,「貧民百萬富翁」是值得肯定的,以清晰的步調訴說著傳統美國發財夢,且將場景換至印度而有更多的新鮮感,內容淺顯易懂,即使前後穿插著跳脫橋段,也不讓人有不連貫的唐突,而最後的歡喜大結局更是圓滿了二小時的開心夢想。

但是,在探討的深層或背後,及其所引發的印度效應,卻不負責任地被擱置在一旁。自以為看了片便能苦民所苦的消費者,走出電影院後,貧窮問題並無任何改變,生命等價沒有被重視,所創造的另一種商業式關懷,卻讓貧民窟在被炒作消費後,蒸發地更為快速且無剩餘價值。

如同中國女人的柳眉細眼、穿著旗袍打功夫,中國人看來莫名其妙,卻讓西方人一目了然。片中的印度也來自於西方世界閉門造車的想像,創造了對貧民以慈悲為幌子的商業標題,卻誤打誤撞地得來深入關懷的讚賞。貧民小孩說著滿口流利的英語;好萊塢式的一夕致富;飆車追殺;將貧民、妓女、乞丐、黑道緊密編織;刻意將鏡頭帶到泰姬瑪哈陵;膚淺地介紹了恆河與生活的結合;這一切的一切,是要讓印度人對自身文化的恍然大悟,還是讓西方人自以為是地提升觀懷層次及觸角?

答案似乎是很明顯的,片後刻意放置了一段像是Michael Jackson的Thriller的集體舞蹈,所有演出人員不分貧富死活好壞,整齊一致地跳起了熱舞,仿佛剛才的追殺都只是一場誤會,娛樂效果做到了,也是導演向世人坦誠作品只是單純的商業賣弄,至於深刻與感動,全是廉價的悲憫與炒作後的對號入座。不是電影不好,不是導演的錯,真的是我們要求太多,也誤解得太深了。

相對的,勇奪最佳女主角的「為愛朗讀」(The Reader)確是實至名歸。查了一下,不止是奧斯卡,凱特溫絲蕾也搶下了金球獎和英國奧斯卡的最佳女主角大獎。

凱特的片子,我只看過「鐵達尼號」和「戀愛沒有假期」,印象並不突出,也未曾有過一拳正中的感動。更重要的,她不是個能吸引我的美女。我承認片中持續不斷的性愛場面給了我不少貪婪的驚喜,觀看此片的時間也的確比實際片長久了一些,但這不表示我只戴著有色眼鏡來觀賞本片,我可是感動得淚水不止啊。

十五歲的麥克邂逅大他二十一歲的車掌漢娜,麥克愛的是初嚐性愛的美好,漢娜則是寂寞的釋放及久旱甘霖的求知,從而展開一段微妙的夏日戀情。漢娜無可抗拒地吸納著文字的滋潤,卻在最美好的時候選擇了離開。再次見面竟是在對納粹的審判法庭上,漢娜成了被告,而衝擊這部愛情的,卻是在漢娜背後那不為人知的祕密,牽扯了二次世界大戰時對猶太人的屠殺,盡忠職守的漢娜在世代變遷後,為了保守祕密而放棄了應得的自由與清白,遭到了無情的審判。

最牽動我的,是時空交替後數十載,當年在最熾熱時分開,邁克編織太多的幻想及美化,以致一生無法再有安定這份空虛的情感出現,在審判時心思一一打開,他開始主動錄音朗讀寄給漢娜,是為了確認自己的定位,慢慢也了解自己和漢娜是不同世代且不同思考,現實與理想的反差讓他清醒了,晚了數十年,但愛情卻仍未同步地、無法自拔地懸掛在那。

而漢娜在監獄收到麥克錄音帶時,重新感受到熟悉聲音的溫度,讓已死的心又重新燃起,她天真地以為人生可以從斷續的時空重新蔓延,卻在再見面時重重落地,她因邁克的朗讀而進化,卻也因進化而失望,她用堅毅的腳步踏上了自己讀過的書,結束所有的愛恨情仇。

劇中沒有太多的口頭八股,卻以行動成就了最激烈的愛情,漢娜內心的澎湃起伏、信奉的真理、維護的自尊,隨著全片的流暢節奏及演員的精準表達,詮釋地精彩莫名。套句最八股的ending,若是一年只看一部,那非此片莫屬了,快去暢快地流淚吧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